8/10/2015

遇見羅德島牡蠣大王


學生時候聽過牡蠣淺坪式養殖,
不過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
台灣早就採用垂釣式養殖很久很久
這次,在羅德島看到牡蠣養殖
淺坪式養殖的字眼又從腦中浮現


早上,來到一家餐廳,
聽著餐廳老闆口沫橫飛講著牡蠣的繁殖、養殖、換過程
望著餐廳旁清澈的鹽池(Salt pond),心裡不免狐疑,
不是要看牡蠣養殖,到底在哪裡呢?





聽老闆講完,上到餐廳後頭的看台,才發現原來這是有動力的工作平台,
駛離餐廳沒有五分鐘時間,來到一片廣闊的鹽池
浮球的左邊有工作人員忙著採收,幼邊還有民眾愜意划著輕艇
看老闆身手矯健穿上青蛙裝、跳入水中(水不及腰,淺的很)
隨手拿起幾個網袋,不同袋內有不同體型的牡蠣
從十四年前經營迄今,陸續買進一萬二千個網袋,
第一批買進的,某些迄今仍在使用中,
牡蠣成熟需要二到三年,不過因為陸續繁殖
所以每天都可以收成,主要供此地餐廳使用
也有販賣到波士頓、紐約等地(成本高,所以利潤未必高)
年收有百萬粒以上














問到有關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有沒有想過最多可以放到多少個之類的問題?
老闆的答案很有哲理
他說,生態(ecological )環境承載力高於社會(social)承載力
延伸說就是,亞洲地區會以發展養殖為第一要務,能養多少就盡量養
此地民眾則認為,水域應該滿足各種需求,所以,目前規範是僅有5%面積可用做牡蠣養殖,其他水域則讓民眾可以從事各種水上遊憩活動,白話說就是,你想多養,大家也不會同意讓你養。

讓人感動的感覺,專心投入與環境相容的產業,老闆連菜都自己種,
特別是看到河濱水鳥以及水中的魚群
到這種餐廳用餐應該會覺得很放心吧!
(怎麼想起小時候常聽的"綠牡蠣"了~~~好強烈的對比)





有興趣者可以看看他們的網站
http://www.rhodyoysters.com/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