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015

一場遲來了五十年的討論-【國土基盤整備與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台灣未來發展之探討】

人權活動家楊憲宏認為,這是一場遲來了五十年的討論。
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於上周五(201537)假師範大學,舉辦「國土基盤整備與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台灣未來發展之探討」,研討會規劃共有「山林保育」、「農村建設」、「城鄉發展」以及「海洋治理」四個主題。邀請各方學者專家及縣市首長,一同討論在面對這四項議題時,期盼社會公義、國家健康的台灣,應該有什麼作為。
論壇的催生,乃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康寧祥董事長與本校講座教授李健全老師在歷經兩年,邀請國內專家學者,進行十餘次的座談,彙整初步意見後,所舉辦的論壇。為使大家更容易閱讀,筆者將針對海洋議題,以簡單的文字進行分享。



首先,這是筆者至今,所參加過研討會中,媒體陣仗最大、與會者留到最後最多、且平均年齡最高的一場研討會(當然與會者各各來頭不小,專家學者、前機關首長、駐外大使等)。相信大家都聽過行政院主計處在以前公布台灣人口老化成老化趨勢時,以未來十年或二十年,台灣年輕人的負擔比例會加重的表現方法,筆者認為該種說法實在不公且悲觀,此次參加論壇,更深感應該要把目光放在,在這二十年如何進行一個社會世代交替,年輕人該如何傳承前人的知識與經驗。

記者簡榮豐攝/自由時報/20150307/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860708

回歸正題,此場研討會一開始,就有大批媒體駐進,但是多數媒體在蔡英文主席發表貴賓致詞後即一哄而散,約不到1/10的媒體留到最後,事後多數的新聞稿導都與前些天中國大陸所提的92共識進行連結,對整天研討會相對無較完整且深入的報導,甚為可惜。
事實上,蔡主席在貴賓致詞時,已針對四個主題,提出了許多台灣目前的問題及具體建議,當中有關海洋治理包含: ()、島嶼生態鏈的保護。面對台灣豐富而脆弱的生態鏈,應該要以永續發展、和諧共生,取代長期主導政策的唯發展論主張。()、對於海洋、海岸、山脈、河川等敏感生態區,政府應該重新進行調查、規畫,還沒有被破壞的,應該積極保護,而已經遭到損害的,則要加緊復育。
並表示近年南高屏地區,已有能源、生技產業基礎上,應繼續發展海洋與陽光的相關產業,發揮海洋文化特色,而海洋與陽光的相關產業,近年高雄對於海洋文化產業的討論,已經相當多元、充實,也獲得南部學界的充分參與。(影音:http://www.twimi.net/detail.php?mid=2920)

(圖片來源:http://www.nasa.gov/content/oblique-night-image-of-taiwan-and-china/#.VPsiEvmUf3S)

本所李健全老師,藉由NASA在夜空中所拍的美麗景象開場,圖片展現台灣周邊許多的燈火,星光熠熠。以下節錄李老師的發言: 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來到台灣,驚嘆於她的美麗,給了福爾摩沙的美名。460年後的今天,台灣依舊美麗,但是,讓我們近一點看,台灣還美麗嗎? 從齊柏林的「從空中看台灣」,我們看到的是濫墾的山林、破碎的農地、凌亂的城市還有汙染的海洋。
台灣國土涵蓋不同地理區位,從高山到海洋、從坡地到平原,總高度落差可達4千公尺,緯度跨越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多樣化的環境,除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外,也構成支撐國家基礎建設的基盤,提供各種產業發展所需的必要設施。但長期的產業開發與資源的過度利用,已使台灣國土環境受到嚴重的傷害,國土基盤整備乃當務之急。
國土基盤整備的意涵包含主要三點: ()、國土環境之保護及其穩定性之強化;()、國土開發利用之合理化規劃與發展;()、重大基礎建設之效益化配置與投資。支持上述三項工作之政策設計與制度建構亦屬基盤整備之一環。每一階段的國土環境基盤的整備,將決定下一階段國家發展的進程。
基礎建設是一個國家為推動各項施政之需,所建構的各種基本公共設施(硬體) ;或制定的涉及全民之典章制度(軟體)。每一階段的國家基礎建設,一方面反應特定時空下,一個國家對國內外情境變化的回應。另一方面也反應出執政者的施政理念與願景之追求。
有些重大基礎建設,加速了國家的發展,提昇了國家競爭力,成為進步過程中的「里程碑」(Milestones)。有些關鍵性的基礎建設,甚至改變了一個國家發展走向,扭轉了一個國家的命運,成為歷史上的「轉捩點」(Turning points)
永續的黃金三角(Golden triangle of sustainability),包含「經濟成長」 「生態和諧」、「社會公義」是達到永續的必要條件,也是國家發展追求的目標。一個國家要永續發展,施政上亦必須兼顧「經濟成長」 「生態和諧」、「社會公義」,該三項指標可用來檢視各發展階段之國土基盤整備及建構的各種重大基礎建設所發揮的綜效,是否三者兼顧,或有所悖離。
最後,李老師表示過去150年,台灣國土基盤整備受「戰爭思維」影響甚巨。日治時期日本將台灣做為南進跳板,國民政府遷台將台灣做為反攻大陸的基地。背後隱含的「戰爭思維」造成了執政者長期對國土基盤整備的忽視與基礎建設的失衡。今後,唯有以「和平思維」為基調,以長治久安的願景,重新檢討審視並調整台灣的國土基盤整備與基礎建設,才能引領國家邁向永續發展。
而針對海洋治理場次,由台大張長義教授主持,本所莊慶達教授擔任主講人,並邀請澎湖縣陳光復縣長(張參議代)以及基隆市林佑昌市長與談。
莊慶達老師表示,「海」是由水、人及母組成,人類的行為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佔地球超百分之七十,二十一世紀為海洋的世紀。台灣四面環海,依照國際海洋法進行計算,台灣海域面積為國土的4.72倍,未來台灣應進行藍色永續發展,然目前台灣在此一面向的政策,就宏觀面上看來明顯不足。
海洋資源之利用,不外乎分為生物資源及非生物資源,當中以生物資源的漁業利用最普遍,台灣為全球六大公海捕魚國之一,未來,難道我們要面對一個沒有魚的海洋? 近期,海岸管理發的通過,是海洋界的一大佳音。於學裡面向,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賦予國際間在海洋的權利與義務。台灣長久以來存在的釣魚台問題,目前已由漁業協定取代互相爭奪。所以在漁業議題上,莊教授認為海洋外交人才的培育為當務之急,不論在釣魚台、南海議題、或與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進行配額談判、保育管理措施上的配合等,台灣都需要相關人才。
全球各國也紛紛展現海洋治理的決心,中國大陸陸海統籌,十二五通過積極發展海洋經濟等多項政策,並建立海洋經濟專區。近期印尼也大刀闊斧整頓海洋管理能量,各國紛紛成立專責機關,而反觀台灣,我們既缺乏基本法,也沒有專責主管機關。
莊老師亦表示藍色經濟的發展,亦應為台灣未來典章政策所納入,全球海洋產業每年以倍數速率成長,當中以遊憩、觀光以及能源佔最大產值,國際間從聯合國、太平洋發展中小島國、APEC等組織,都紛紛倡議藍色經濟的重要。台灣在發展藍色經濟時應包含: ()、重視海洋糧食安全;()、海洋產業的國際合作;()、海洋防災、救災、減災;()、海洋生態保育。事實上2006年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所公布的海洋政策白皮書中,已提到部分具體發展項目,但是因無專責主管機關,而沒有單位進行整體性的規劃,換言之,應盡速成立專責機關(海洋事務委員會)
其他海洋產業項目,莊老師還提到台灣海洋觀光遊憩資源豐富,目前國際旅遊人次也成長快速,未來郵輪產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日前人次/年約50),尤其東亞、大陸地區。但發展海洋產業同時,應與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正義取得平衡,近期桃園一帶,在發展風力發電時產生不少反對聲浪,應共同討論取得平衡,莊老師表示於德國訪問期間,看到不少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競合的案例,先進國家往往以理性、周全的評估,提出解決方案,並以環境永續為優先,台灣應該學習之,但此一狀況也反映出台灣在海洋治理與產業上,人才嚴重缺失的問題(遠洋、能源)
最後莊老師提出十一點海洋治理具體建議:()、盡速成立海洋專責機關;()、政府投資民;()、人才培育(目前海洋教育體系較完整,但是以委託計畫的方式,成就不了長遠的發展)()、海洋保護區規劃;()、友善海域空間建立(海洋能源、整合性海岸管理)()、救災、防災(尚無法有效掌控)()、參與國際組織與配合管理(台灣將有足夠實力倡導議題)()、落實執法、()、綠色港埠;() 政府投資海洋產業的建設與輔導民間;(十一)共同保育、共同開發,以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在全球都重視海洋的情況下,台灣更應擬定符合國情、具體、明確的規劃,並建立在經濟上可行、生態得以永續、並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前提上。
與談時,基隆市長林右昌表示,地方政府在海洋治理的實際情況基本上處於無奈,過去基隆市政府設有海洋事務局,現為產發處,該處最大的預算來自農委會漁業署的相關委辦計畫(丟消波塊-八百萬),行銷年預算不過於一千萬,實際上地方政府在執行上,缺乏主動規劃的能量。
基隆市政府管理兩條船,近海號和近海二號,每年花費約五百多萬維持該兩艘船的正常運作,兩艘船主要執行任務為協助查緝走私,但是翻開報表即可發現,每一年查緝走私的績效都為零。因為實際上,該兩條船是沒有辦法出港,只能在基隆港裡面繞,當然查無走私。為什麼?因為擔心出港後回不來,甚至還要花錢去把他拖回來。在此狀況下,一年花五百萬,對市府來說是否值得?
基隆海岸線很長,港埠地帶包含基隆港、兩個一級漁港(八斗、正濱)、四個島(基隆嶼、北方三島),而基隆市政府的船,卻連基隆港都出不去,如何管理四個島?林市長認為,對地方政而言,三海浬的海洋治理是較務實的情況。
海域的管理與地方政府聯結很重要,但是目前基隆的海岸線周邊的土地都非基隆市政府,基隆港為港務公司,兩個漁港為漁業署,與地方政府的都市計畫並無連結,各自為政。為改善此狀況,基隆市政府目前與港務公司成立發展策略聯盟,為共同召集人,執行長為都發處處長,希望整合相關規劃,每周進行密切討論。漁港部分則尚無。
基隆市目前較有前瞻性的海洋產業為遊艇及郵輪產業,但我們缺乏好的服務及設施,目前遊艇港為漁港轉型,管理單位為漁業署,但是該單位對遊艇的管理並不熟悉。10401月八斗子漁港OT出去,地方政府甚至不清楚,使市政府無法進行周邊的配套,中央與地方在未來應避免此事情發生。
郵輪產業,在港務公司的努力下,預計今年可達60萬人次,基隆港是高雄港的12倍。然因為基隆與台北相鄰,過去與地方政府無配套與聯結,遊客下船即由遊覽車拉到故宮、台北101等知名景點,未來將改善此部份,把遊客留在基隆。
海洋資源管理方面,基隆近海電魚狀況嚴重,不但造成海洋資源很大的傷害,對漁民也很危險,但是海巡執法較少針對此一方面進行執法(績效問題),而罰則以非法捕魚居多,但最後結果則多數以「因為漁民家境清苦,故以分期付款方式清償」,無法達到實際上管理的效能。
其次,財政問題讓地方政府海洋治理窒礙難行。去年基隆市向中央借八億一千萬處理公共運輸問題,明年10 2千萬,後年12億,大後年14億。地方政府常在處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基本民生問題都自顧不暇,何有心力更進一步提升管理層級與能量。
討論時,中研院退休研究員陳章波老師表示,對國土特徵如果不了解,在基盤整備上就會做錯,所以會國家與社會就會產生許多不公與不義。漁業人與遊艇人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人。所以,我們國家到底是要花更多投資,給較有能力的人更好的享受,還是要抽他的稅,減少海洋的汙染?台灣為海島,台灣於海洋治理上永續發展的定位應明確。
一位海洋波浪能開發公司的董事長表示,台灣具有海洋波浪發電得天獨厚的條件,政府應該正視未來再生能源為不可缺乏的一環,並加快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及核心技術的提升。相關單位雖然早已認知台灣有技術成果,但是遲遲難以整合出政策面的治理與支持。台灣重視氣候變遷、或有利再生能源發展的相關組織,應互相整合能量,呼籲中央政府爭取發展再生資源。基隆為天然的波浪發電良港,佔有東北角海岸優勢,潮差全台最,波浪能量又離岸不遠,又有台灣海洋大學、海科館等單位,更應備受重視。台灣其他地區,澎湖的波浪能量比風力發電還大,但是沒有人注意,宜蘭也有好幾個海岸適合進行發展波浪能量的試驗點,該三座都市應下定決心發展海洋再生能源。
董事長呼應,林市長對於海域管理的無奈,表示身有同感。董事長在申請波浪能實驗海域時,花了足足一年多,最後跟海洋大學互相努力下才拿到海域使用權。

(本次研討會,因為忙於紀錄,所坐的位子又很後面,實在沒有幾張清楚的照片,請見諒! by Sophia)
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康寧祥董事長

本所莊慶達教授




1 則留言:

  1. 這次主辦單位台灣亞太基金會的網站,沒有該會相關報導.
    是從貴站知悉這會的.

    臺灣水產電子報對這會的報導:http://cwin.com/scpnews/view.asp?id=6753
    李健全 : 120年來臺灣國土備受【戰爭思維】 影響3/6/2015
    整備國土基盤 臺灣重新開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