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2016

大巴哈馬淺灘汚斑白眼鮫的食性轉變及棲地忠誠度研究



近年來大家關心的海洋魚類資源永續管理議題,使許多人意識到生活史訊息的重要,例如魚可以活幾歲(年齡成長研究)、產生多少子代(生殖學研究)、吃什麼(食性研究)、一生當中游來游去的到底是去了哪裡(移動或洄游研究);其中魚類的移動對於資源管理者來說是最有挑戰性的議題。要是魚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地方,代表這個地方在這種魚的一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就是”棲地忠誠度”(site-fidelity)的概念,若可以進一步預測魚來的時間、移動的方向、來此的目的,就可以提供資源管理更多詳細的資料,制定更完善的管理策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ceanic_whitetip_shark#/media/File:Carcharhinus_longimanus_1.jpg


     今天介紹這篇期刊論文的研究對象是2013年於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被列入附錄2的污斑白眼鮫(Carcharhinus longimanus, Oceanic whitetip shark),事實上我國已明令禁止漁獲此物種。一篇200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墨西哥灣污斑白眼鮫的族群量在過去50年以來以下降了99%,對於本種的相關生物學訊息有了解的迫切性。

位於西大西洋巴哈馬的凱特島(Cat island)是一個非常知名的每年固定時間可以觀察到污斑白眼鮫的地方,Madigan等人在2011年至2014年間進行此種標識再補以及穩定性同位素的研究,希望可以了解污斑白眼鮫來到凱特島的目的(交配、繁殖、攝食),以及是否每年來的個體都相同(棲地忠誠度)。研究結果證明,對污斑白眼鮫來說凱特島就是一個可以攝食高營養位階食物的地方,研究團隊分析了代謝速度不同的組織,以穩定性同位素分析證實,污斑白眼鮫在來到凱特島之前所攝食的中表層掠食性硬骨魚比例以及頭足類的比例相近,但靠近凱特島之後會改以高營養的中表層掠食性硬骨魚類為攝食目標。而在此出現的鯊魚全部都是成熟的個體,且幾乎都是雌魚、58%懷孕的機率等等現象皆表示凱特島並非污斑白眼鮫交配的水域。利用標示在捕獲再目擊的辨識方法,研究團隊發現有20%以上的污斑白眼鮫會重複回到凱特島,證明凱特島對於污斑白眼鮫來說是個重要的據點,也間接證實了污斑白眼鮫有棲地忠誠度的表現。

未來應該進一步以電子籤標識的方式進行更長期的觀測,希望可預測污斑白眼鮫的行為或移動模式,以提供更完善的資源管理建議。






論文文獻:Madigan, D. J., Brooks, E. J., Bond, M. E., Gelsleichter, J., Howey, L. A., Abercrombie, D. L., ... & Chapman, D. D. (2015). Diet shift and site-fidelity of oceanic whitetip sharks Carcharhinus longimanus along the Great Bahama Bank.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529, 185-197.

分享者:游紀汝 博士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研究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