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位共同努力的夥伴
會議前一天
下午五點,會議場佈、論文手冊、報告設備進場
9/3 早上八點,最後準備
專業口譯設備
貴賓報告
與會者報到
八斗國中小朋友預演
司儀宜佳認真準備
張清風校長蒞臨
美國EPA顧問Ellen Gilinsky 及 AIT Ms. Wang 蒞臨
開幕表演
臺灣研究基金會黃煌雄創辦人開幕致詞,黃創辦人表示,自2002年第一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與各方先進盤點資源,積極推動臺灣海洋事務發展,好似聽到臺灣海洋事務勝利的聲音,看到勝利的翅膀,然近年情勢不穩定,海洋委員會法規通過卻懸而未定,他期盼政府應儘速推動臺灣海洋事務的發展。
海大張清風校長表示,海洋大學在海洋專業人才教育上不遺餘力,盼望奠定臺灣海洋事務發展人才的根基。
海巡署林欽隆處長表示海巡署成立初期,以查緝走私偷渡、救生救難為首要任務,惟隨著近年國際海洋情勢發展,到近期為確保資源永續,規劃海洋保護活動,期許未來配合組織改造成立海洋事務專責機關,能發揮整合協調功效。
環保署李應元署長表示,臺灣與國際間海洋保育與相關事務的接軌不遺餘力,而對海洋垃圾的關注以及相關法令亦與時俱進,環保署在海洋與海岸的環境維護責無旁貸。
邱文彥教授以「潮來潮往、生生不息」起頭,表示陳水扁總統曾經說過,「海洋不是人類足跡的終點,而是無限視野的延伸。」,希望設立「海洋事務部」;馬英九總統曾倡議「藍色革命、海洋興國」,設立「海洋部」;蔡英文總統競選期間也發表過海洋政策。我們希望海洋事務不能被侷限,至盼海洋界設立主管機關和推動海洋事務的期待,不致落空。
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事務系主任Robert Thompson則對於藍色經濟所可能面臨的海洋災害等脆弱性,特別是海運港灣以及風力發電等重要或發展中產業,例如美國面臨卡翠納颶風,多達三十個州受到影響。提醒政府與民間部門,對於天然災害(如颱風、海嘯、暴潮)可能的衝擊,應該思考對應方案與興建相關防災設施等。
韓國科學院海洋廢棄物研究首席科學家,也是UNEP海洋廢棄物議題顧問的Won Joon Shim博士的演講更為發人深省。他舉諸近十多年有關海洋廢棄物的研究結果,提醒大家,人類已經進入新的「塑膠年代,無所不在的塑膠,造成海洋微塑膠廢棄物數量已達天文數字,甚至快與鮪魚漁獲量等量,一張張驚人的海岸垃圾照片,不乏來自臺灣的海岸,減塑已刻不容緩,對此,他也提出研究發展、監控、教育、源頭減量、清除海洋垃圾與國際合作研究等六大重點。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前助理副祕書長野村一郎 (Dr. Ichiro Nomura)則就他在FAO服務十多年,所統籌各項國際漁業管理的經驗與大家分享。FAO每兩年出版的全球漁業與養殖報告中,讓大眾清楚了解海洋漁業與養殖漁業的發展,也從中探討管理的重要議題與困境,包括1.資訊不足以進行資源評估;2. 漁業資源下降;3.缺乏有效管理;4. 缺乏有效監控措施;5. 國際參與性不足等五大問題。也因此,FAO建議各國能夠遵循聯合國海洋法等國際規範、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善盡船旗國責任。對於未來發展,包括公海生物多樣性協議、底拖漁業以及混獲物種的管理、動物福利,乃至養殖漁業的發展都是必須投注心力的重點。
會議第一場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曾旭正副主委與行政院沙志一顧問共同主持。
國家發展委員會郭翡玉處長表示,國發會發展藍色經濟的角度在於推動「海洋經濟整合發展構想」,透過地區整合型計畫,帶動地區發展。目前主要以屏東東港、大鵬灣及小琉球為示範區域,希望在發展藍色經濟的同時,也能平衡南北發展差距。
劉文宏教授從藍色經濟的定義出發,認為臺灣藍色經濟可先從產業創新發展與產業六級化兩大方向著手,包含: (1)促進跨域整合,增進業者與政府之夥伴關係。(2)鼓勵相關業者發展海洋知識運作技術聯盟, (3)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發展生物與醫藥保健產業。(4)透過友善海域空間規劃,橋接離岸風能與海域使用。 (5)從立法、輔導體系、基金創設等,協助業者規劃與擬訂海洋產業六級化計畫。(6)透過藍色產業智慧化及海洋休閒運動,形塑具有文化價值的臺灣藍色品牌。(7)經由場域導向及跨領域課程模組設計,培育藍色經濟創新創業人才。
江益璋助理教授則以卯澳漁村為個案,運用空間型構法則模擬以及實地觀察,認為活化漁村的本質在於透過提升低度利用空間的可視性,促進其消費行為,形成相應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可同時作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之空間策略、海岸聚落人文環境、海洋文化與生態景觀維護管理,以及後續相關研究與政策擬定之參考。
臺灣港務公司張雅富資深處長表示臺灣港務公司成立後,近幾年已成功讓高雄港等港口通過歐盟的生態港認證,在亞洲取得領先地位。未來將持續納入地方政府、航政、環保、港務及航港產業等相關團體,加強基礎設施與管理,共同落實綠色港埠及綠色航運之理念,讓綠色港灣可更生態與親民。張處長也建議政府部門整合海洋環保事權;建立綠色船舶的規範;從而輔助並推動綠色港埠相關配套。
離岸風力發電的規劃與發展由經濟部工研院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推動辦公室胡斯遠主任報告。胡主任表示為建構友善離岸風電發展環境,政府已確立將先開發淺海區域,選址的過程也已多方考量到天然環境合宜之水域,並排除各項保育區、濕地、電廠、工業港等區域後所決定。目前已有三家公司獲准投入風場開發。長期希望透過具經濟規模之區塊開發政策,創造市場需求,目標在於創新產業、促成產業升級,最終目標使風電成為國內高自主性的穩定能源。
議題二 海洋教科文 由台灣海洋大學李健全講座教授與正修科技大學方力行講座教授主持,
謝志豪教授介紹科技部海洋學門、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洋研究船及貴重儀器中心,海洋學門資料庫,以及近期研究成果。未來的海洋研究規劃則放在海洋環境變化、災害和資源三大課題。研究方向非常多元。而為能穩健發展,謝教授及其團隊認為三項工作非常重要,包括:(1) 新一代海洋研究船的更新與建置;(2) 海洋貴重儀器中心以及資料庫功能的強化與提升;(三3 研發及引進前瞻海域觀測儀器,例如水下滑翔觀測載具、海氣象觀測浮標、自動化生物分析系統等。
臺灣海洋研究中心吳靖國主任等人的報告則是彙整教育部自2013年以來補助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成立的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所推動的各項工作成果與心得,分就海運、漁業、離岸風電、海洋休閒觀光等四個海洋重要產業進行回顧與討論。對於海洋產業人才的人力不足問題,吳主任團隊建議:(1)規劃國家海洋重點產業發展計畫,建立海洋教科研人才養成機制;(2)提升國際海洋視野,促進跨領域海洋專業人才培育;(3)健全海洋產學合作機制,縮短學用落差;(4)強化各教育階段學生海洋職涯試探,提升全民海洋素養。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陳麗淑主任鉅細靡遺的回顧臺灣近十年來公部門、專家學者與團體民間(NPO與NGO)在海洋通識教育部分的投入與進展,為讓海洋通識教育更為順遂、廣泛性的推廣,陳主任建議: (1)調查與公開海域(水域)安全基礎資料,以提昇海域(水域)活動之安全。(2)加強收集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料及人才培訓。(3)推動海岸教育活動。(4)建立人才投入海洋普及教育的機制,包括海洋教育人員認證制度;(5) 挹注經費,將海洋教育納入環境教育推動目標。(6)建立海洋科普分享平台;(7)設立「里海學校」環境教育示範區。
水下文文化存與再利用由文化部文資局林炳耀副組長報告,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管理成本所費不貲,建議(1)整合各界資源,以達經濟效益。(2)以跨域及資訊整合模式,以確保及發揮水下文化資產價值;(3)引入正規教育和終身教育、實施獎勵補助辦法。未來應建置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計畫及列冊資料及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同時強化國際交流,將臺灣國水下文化資產放置於世界海洋發展史的脈絡上。
楊政賢助理教授藉由海洋文化的探討來連結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文化類緣性,回顧盤點臺灣推動南島文化外交的歷史與現況,楊教授建議:(1)積極辦理「臺灣原住民海洋文學國際語言翻譯計畫」;(2)扶植成立「臺灣國家原住民樂舞國際展演團隊」;(3)規劃籌設「臺灣國家原住民族博物館」;(4)持續「臺灣蘭嶼與菲律賓巴丹島跨境族群文化交流計畫」。楊教授特別表示臺灣外交處境困頓,若能轉而探見「臺灣是世界南島語族起源地之一」的論述契機與文化類緣的情感基礎,相信能為臺灣開展更多「南島外交」的國際空間。
晚間藉歡迎外賓及講者之餘,辦理海洋事務策略聯盟交接
該聯盟由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發起,成員包括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金門大學等海洋事務相關研究所,首兩年由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周照仁校長擔任召集人,舉辦海洋事務相關研討會以及學生論壇,今年由張清風校長接棒,希望為推動海洋事務做出更多貢獻。
議題三海洋保育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詹順貴副署長與台灣海洋大學邵廣昭講座教授主持,
於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處擔任技士的陳信宏先是介紹墾丁等國家海洋公園的自然美景、面臨的汙染、遊憩壓力等破壞,進而表示就海洋保育策略而言,國家公園管理處致力於強化各海域之執法取締能量
、廢汙水處理 、提升海洋油汙染緊急應變能力 、棲地環境改善 、復育工作 、生態資源監測與研究調查 、辦理生態教育活動等七項重要工作。也希望未來能進行物種、棲地與自然生態系多樣性的調查與研究、加強海洋環境長期監測、海洋保育推廣與海洋環境教育、推動潛在海洋型國家公園、強化海洋研究站能量以及國際研究合作。
荒野保護協會胡介申海洋守護專員以豐富的照片介紹該協會淨灘的成果,強調台灣的海廢80%來自民眾日常生活,20%來自漁業活動。建議應以源頭減量為目標,啟動產業+民間+政府三方的合作,包括政府積極立法、管理;企業製造、銷售,回收;民眾則在購買、使用、丟棄之餘,力行減少塑膠汙染。例如:改良民生消費品的包裝設計;推動對產業與消費者均有誘因的塑膠減量、回收與生質能利用方案;利用環境教育與鄉土教育扎根學校與社區,政府應速設置專案辦公室,透過科學調查釐清汙染來源、組成與影響;制定水域固體廢棄物清理標準作業程序;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黃向文等學者分析臺灣遠洋與沿近海漁業的發展,發現兩者長期都處於資源下降的狀況。遠洋漁業因應國際漁業組織的配額分配以及管理要求,必須思考如何轉型。沿近海漁業則應更積極利用評估結果,適時採取管理措施,例如鯖鰺漁業的休漁期提前到三到五月;拖網漁業宜依漁場別特性訂定網目或季節性禁漁區或禁漁期限制等。整體管理面而言,建議 (1)整合漁獲資料回報體系、(2)統籌規劃研究重點、(3)明確中央與地方分工、(4)成立地區漁業管理委員會加強產官學合作、(5)運用科技落實海洋漁業管理、(6)建立海洋保護區網絡及生態系管理。
議題四海岸與海域管理 由內政部林慈玲次長與中山大學胡念祖教授主持
簡連貴教授參與內政部海岸管理相關計畫多年,提出乙份完整的臺灣海岸管理框架、現況,以及短期建議如:(1)將海域空間規畫與管理列為政策目標;(2)建立整體性海域空間永續發展政策與推動策略;(3)規劃海域資源調查;(4)建立海域空間使用整合與協調機制與平台;(5)建立指導原則;(6)建立管理原則與競合處理機制;(7)海域空間脆弱度評估,及海域資源利用與環境風險管理;(8)持續推動海域管理使用法制化;(9)推動海洋環境教育與海域永續發展。中長期則建議:(1)持續推動與整合海域使用規劃與管理制度;(2)建立統籌海洋行政主管機關(如海洋部或海洋委員會);(3)推動科學化整合性海域空間之規劃。
內政部營建署綜合計畫組廖文弘科長談海岸管理法通過後,內政部已完成海岸地區範圍劃設及5項子法規之訂定,刻正展開各項海岸資源調查規劃與資料庫建置工作,與整體海岸管理計畫之擬訂,在相關配套計畫前,將持續推動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國土利用監測計畫、臺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全國區域計畫與國土計畫法(海洋資源地區)等相關作為,以為海岸管理之銜接。廖科長並指出(1)協調整合:內政部將協同各機關逐步推動落實海岸地區永續發展之目標。(二) 資訊公開:內政部辦理相關子法研訂乃至海岸地區範圍劃設及整體海岸管理計畫作業,均邀請相關單位參與研商會議,相關資訊都登載於營建署網頁。 (三)加強溝通協調:未來將持續與各單位之溝通協調。
林幸助教授與其作者群以七股海岸為例,深入海岸地區碳匯的量測與管理議題。研究分析七股海岸土地利用型態可分為:潟湖濕地、養殖魚塭、鹽田、農田、建築用地及廣義綠地等,研究結果顯示,水產養殖魚塭年吸收的CO2佔整個地區的98%,其次是綠地及七股潟湖。建議台南西部七股海岸地區之管理需針對養殖業經濟提供穩定的促進誘因,讓整體價格變動在合理範圍,以利沿海魚塭用地及潟湖養殖活動得以長期穩定發展。未來,在沿海地區觀光景點的設立,須考量交通與當地土地利用承載力,並對景點設施之損耗與增設進行評估調查,且可針對觀光業消費刺激與養殖業市場的生產誘因等兩大驅動力,擬定適當策略。回應我國於2015年5月已經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濕地將可在未來實施國內溫室氣體減量的要求下,提供減量與抵換(offset)的功能,協助國內大型溫室氣體排放源,並增加濕地保育所需財源的來源,與濕地保育的意願。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吳祚任所長以精彩的模擬動畫說明其研究室近年來評估海嘯風險的研究成果與用途,以及臺灣各地海嘯的歷史過程。並具體建議未來重點可包括:(一)海嘯歷史紀錄、認知與教育;(二)海嘯形成機制和傳播水動力;(三)海嘯災害潛勢圖之建立;(四)海嘯防治工法之精進;(五)監測與預警系統之建立;(六)國家政策、法規與部會之配合,此部分包含行政院應分別針對近域海嘯與遠地海嘯進行災防演練。
方正光處長針對臺灣的海洋觀光發展,建議海洋觀光遊憩的推動應鏈結地方居民、在地業者等相關單位,透過各政府部門間的行政協調與資源整合,完善海洋觀光遊憩之配套。對於海岸景觀相似、同質性高之沿海地區,區分各遊憩據點類型並強化各空間意象,開創本身特點,結合在地文化,減少重複體驗的遊憩活動,打造多樣化且具地方特色之觀光遊憩活動。並落實第一線接待業者之環境教育訓練,並利用指標性活動宣導海洋、海岸及生態保育,結合海洋教育概念發展特色之環境教育遊程。同時應簡化外籍遊艇來臺觀光之管制程序,達成海洋觀光與國際接軌。
NGO與青年論壇由陳曼麗立委與賴榮孝前理事長(荒野保護協會)共同主持
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翁珍聖執行長說明回鄉澎湖所推動的海洋保護工作;
滔滔 Oceans Say杜貞儀與其同伴如何藉由網路書寫,讓更多人認識海洋,了解海洋水域活動的可能風險;
社團法人臺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郭兆偉秘書長分享這四年多來,與夥伴們共同走出來的海洋環境教育;
海龍王愛地球協會林愛龍執行長則語重心長的回憶台灣往昔美麗的海洋以及日趨嚴重的現況,並期待海洋部或者專責單位是否能夠恢復、還給下一代美麗的海洋。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系/IUCN鱟專家群楊明哲博士後研究員分享古化石生物-鱟從早年曾經密布基隆及台灣西海岸到今年已然絕跡的歷史。
慶陽海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蔡秋晨環境解說員回憶其第一次與海的相遇,以及海洋生態導覽解說與民眾對於海洋的悸動。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資工系劉秀雯研究助理則是為資訊工程師,她分享於今年五月參加臺灣區臺北場魚客松比賽第三名的魚體辨識系統。
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徐承堉創辦人談海洋公民的自覺,分享他對於近年NGO活動的觀察。
海洋巡防總局第五(高雄)海巡隊分隊長曹宏維分隊長則是身為第一線執法人員,從現行法規、執法過程與漁民的衝突,回到堅持保育海洋資源的初衷。
議題五「永續海洋政策與管理」由邱文彥教授與賴瑞隆立委主持,經由大會綜合各講者與各單位提出的想法與建議,重新思考整合,並經過與會各部會代表、學界、各民間人士的意見交流討論及字斟句酌,最終由全體與會者通過《2016永續海洋行動呼籲(Call for Actions)》,針對大會討論的五大方向,總結37項具體呼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