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2014

如何組成濕地管理團隊?

2014年濕地保育科學國際工作坊
         10/24()營建署專題演講
本次工作坊的地點在內政部營建署五樓大會議室,位在八德路,會議場地部小,布置得樸素,用鐵椅子擺的場地,讓人回想起當年台北縣政府的大禮堂。會議的安排很用心,針對三位國外講者,相對邀請三位相關領域的學者擔任翻譯,所以,三位專業翻譯老師不僅僅是翻譯,還有補充說明的功能,確保與會的人士都能夠充分了解內容,並於會後踴躍提問與互動。之前曾經參加過類似的工作坊,顯見營建署在教育方面的持續投入,承辦單位也很用心,私下向承辦人員索取台灣濕地相關資料,也都在會後很快收到email 回應,讓人覺得有這些年輕有為的承辦人,政府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心得是,許多我們有的問題,別人也有,而臺灣離co-management system還有很遠的路要努力,即便如此,有些議題仍值得想想如何從學界、民間去努力,國外學者也說,靠政府是絕對不夠的,這點值得多想想。






會議開始由內政部營建署城鄉分署副署長致詞,可以感受到營建署對於濕地的用心,特別是三位講者經驗豐富,分別從科學證據、地方濕地復育經驗分享以及團隊運作等三個面向的說明,對於不同背景的與會者應該能有不同的領悟。會議只有安排,所以三位講者一氣呵成,之後有約一小時的討論。


會議議程
時間
議程
內容
13:30-14:00
報到
報到
14:00-14:15
長官致詞
內政部營建署長官
14:15-14:55
國際經驗分享ㄧ
講題:濕地創建與復育(Wetland Creation and Restoration)
講師:金派瑞教授(Jim Perry,PhD
14:55-15:35
國際經驗分享二
講題:印地安那河潟湖國家河灣項(Indian River Lagoon National Estuary Program)
講師:金帛麗朋齊奧(Kimberli J. Ponzio
15:35-16:15
國際經驗分享三
講題:舊金山南灣鹽灘復育計畫(South Bay Salt Pond Restoration Project)
講師:約翰包格(John Bourgeois
16:15-17:15
濕地工作坊
討論議題:
1.鹽田濕地政府與民間合作關係
2.鹽田濕地政策制定
17:15-18:00
會後茶會
茶敘及經驗交流
18:00
結束























三場演講的內容紀錄扼要如次,有些部分比較口語,就不特別費時修飾了。大會提供PPT簡報集,慮及版權應該不能貼上網,不過有些講者資訊跟地點、網頁資訊,有興趣者可以再往下探究。

一、濕地創見與復育,Dr. Jim Perry
<<此篇報告著重在以科學評估濕地復育的成效,有些研究有初步結果,有些還在探究中,畢竟濕地復育計畫時間不長,許多成效仍待更久的時間來驗證,但也告訴我們,有目標的科學資料之持續蒐集是很重要的。>>

台灣在近十年開始理解溼地的重要性並開始保育,美國也是,在近兩百年間濕地被嚴重破壞與填平,濕地以每小時六十英畝的速率消失,從1972年通過Clean Water Act以來,希望減少濕地內的開發,不然就必須設法減輕衝擊。
因為濕地具備有維護生物多樣性、防洪等功能,通稱ecological functions。某功能受損就必須補償,方法很多,常用的包括復育以及人為營造濕地。許多計畫用以恢復、減輕、補償生態功能 稱為Compensation mitigation。包括三大面向:
   Preservation保存: 保持尚堪用的濕地 
   Restoration 復育,嘗試恢復已經劣化的濕地
   Creation 新建,人為創造濕地,本報告重點。

過去二十年間有許多相關努力,然而,最近才開始檢討這些復育是否真正達到目的。相關單位嘗試以植物做為評估指標,包括單位面積覆蓋率、數量,但仍忽略生態演替的重要性。
初期資訊顯示沒有復育木質物種,目前可以從多樣性、豐度等評估,但從生態循環,外來物種引入的問題尚未被列入考量。本研究希望從這裡切入生態功能是否被維護,以下簡介四個人為營造濕地的功能績效評估。對於溼地復育成效,通常以水、土壤、植物相做為三大評估要素,今天的演講集中在植物。
首要必須設定評估指標,例如目種優勢物種超過一半、單位公頃有四百棵樹、外來種少於5%等。之後蒐集資料進行科學分析:

(一)   案例一 自然溼地演替過程,比較自然與人為濕地的差異,
比對十七個濕地,木質為主,有二年到二十年以上。觀察土壤、物種,特別是演替過程。本研究發現某些研究地點的高大林木比例高,是原來砍伐樹種長出的,本來以為會比較開放循環,但實際上仍相關封閉。
其次,分布與組成屬於演替初期物種,此點相當interesting,與管理單位原本希望屬於演替後期的物種有出入,所以,應該種植初期或者後期的物種呢?[PS:有些地方,講者僅點出問題,因為,還沒有答案]
(二)   案例二:以棲地為前提,是否真達到復育目的?
比較復育兩年的原始與人為濕地,發現復育地的小型哺乳類數量很少,主要因為沒有足夠的樹,所以哺乳類無法棲息,容易被掠食。而自然濕地的樹木多(雖然伐過木,但仍然成長中),所以復育濕地單純種樹未必能夠恢復生態功能。
兩者的營養循環也不同(也可能因為兩年尚短,未能凸顯成效?),因為木質少,哺乳類難生存其中。

(三)   案例三 從多樣性探討植生差異
針對諸個濕地分析相似性以及比較生物量,發現兩濕地(相距60公尺以內)的生物量相近 (r很高),但生物組成(自然與人為)相似性不高(小於0.5),其他研究也證實此現象。究竟原因為何?

(四)   案例四 濕地儲碳能力
人為濕地第一年的碳儲存並未增加,甚至反而減少,發現演替後期的樹種讓碳流失。演替初期(原生種)長得比較快,次生種比較慢,究竟哪一種好?顯然原生種長得快且有儲碳功能,但如果從棲地價值看,從垂直分布看,原生種長得快、高度一致,導致棲地多樣性比較低,次生種出現的話,高度分布不同,對棲地品質較佳。所以可能應該兩種都種。究竟復育目標何在?手段因策略而異。
結論是,生物量相近而組成不同,科學家們也很難預測十五年後的狀況,外來種的角色仍不清楚,或許能有正面角色,所以,應該用哪些指標也可以檢討。管理單位希望有簡單的指標,但情況很複雜,期待管理單位能夠投入更多心力思考。


二、          印地安河潟湖國家河口計畫(Indian River Lagoon National Estuary Program) Ms. Kimberli J. Ponzio



Kim 一開始很貼心的比較佛羅里達與台灣兩地的相似性,包括同樣面臨颶風與颱風的威脅,而颶風可能影響風浪、沿海植物相、水質等短期衝擊、長期帶來泥沙,這些風災能夠維持沿海濕地。兩地都是紅樹林分布的北界,因為溫度影響。至於草澤( salt marsh)的分布則比較廣泛,再者,近年因為氣候變化,有些紅樹林開始往北長。
印地安河長251公里,會受淡水、海水影響,受到風的影響,功能不盡然像條河。有六個進出口inlet,其中有四個是人工進出口。有不同的利益相關人,物種超過四千種,許多為原生特有種,或者已經瀕危,另外有許多經濟物種,每年可有三十七億產值、一萬五千工作機會、一千萬遊憩人次,溼地也分為河口紅樹林(較南方)、草澤(低窪地)等多種形態。
濕地面臨威脅包括都市更新、農業發展、油田等,許多濕地變成住宅以及高爾夫球場,蚊子造成衝擊,1950年代蚊子太多(一分鐘可停留五百隻),土壤表面產卵,開始用DDT滅蚊,其次用圍田方法(impoundment),造成與外圍濕地切斷,影響水生生物移動,造成陸生生物滅絕的危險。造成20%物種消失,1987年開始思考對策,設法讓水質淨化,1990年開始執行,以土堤回填,但是因為土方不足而填不滿,安裝排水管讓內外水流動,打開之後,使得物種變多,但蚊子問題怎麼辦? 利用活動水閘門設計,在繁殖季節打開,因地制宜,本計畫主要有NOAA計畫資助,目前已經有27000英畝重新連接,未來五年還有七千多英畝待完成。
計畫執行中,有許多技術研發,包括機具挖坑的方法、引進prey fish to eat 蚊子,或者填補濕地、種原生種,有許多單位的投入。對於各濕地的狀況,也建立監控評估夥伴關係,靠義工執行,有些點已經監測達十五年之久,包括觀察記錄植物、蟹、鳥、魚等等。有許多牡蠣殼則經過殺菌處理後,作為教育宣導或者堤岸( oyster reef)
Kim認為本計畫的成功關鍵在於
l   Collaborate需要有效的計畫
l   Coordinate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l   Communicate公眾參與、教育研究
l   Accommodate回饋評估與調整

三、          舊金山南灣鹽灘復育計畫(South Bay Salt Pond Restoration Project)  Dr. John Bourgeois


舊金山灣環境與台灣也有些類似,灣區內人口眾多,非常都市化。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有85%濕地消失,因為製鹽業造成生態極大改變,如今,希望復育,而且鹽業很有效率,不需要那麼多鹽田,許多單位包括NGO希望將之買回,變為公有地才能復育,但是鹽公司如果要發展要花更多錢,所以需要一億美元買回,州政府花七千兩百萬,中央政府贊助八百萬,其他NGO等單位籌資兩千萬元,成立South bay Salt Pond Restoration Project
工作項目很多,例如設水門控制鹽分,兩年時間,水鳥數量倍增。整個計畫過程首先設立明確的目標,包括
1.      scientifically sound
2.       publicly supported, pubic access
3.      希望五年時間有初步成效。

本計畫始自2003年,由百位科學家提出的科學結論(HABITAT GOALS),並由施政者以此作為願景與未來。前三年時間希望先做到前兩個目標。
本計畫執行的精神民主是由下而上,從利害關係人論壇開始,透過不同會議尋求共識,有大型公共會議,也有小型特定目標(可能針對野鳥或者防洪議題等)的焦點團體會議,有地方科學家、也有國家級科學家、技術層次專案公司顧問,不同階層的科學投入。還有地方聯邦政府以及委員會,釐清主要決策機關以及權責分工。John本身擔任專案管理,需要協調九個單位,各階層有各種頻度的會議,有三個核心單位,每月聚會,科學家們則每年聚會一次,論壇每年數次,John本身從科學家身分參與專案到成為決策推動者policy maker
本復育計畫的三項目標,首先,復育、防洪管理以及以野生動物為出發點的公共參與。其間的挑戰包括不同水鳥復育的優先順序,主辦單位設計五十年期計畫,先恢復天然溼地,再施作人工池塘,運用舊水道等。
第二種管理方式,建立一些水塘,(類似布袋鹽田),人工干預,小心設計,嚴密監控。
最後是科學監控,每個監測都有實驗設計,(圓形或方形合適?)、沉積物監控,stellhead魚追蹤、汞量監測(魚體是否汙染?),每兩年有公共論壇,每年開會。首席科學家每個月更新資訊給管理團隊。
團隊合作互信非常重要。確保大家目標相同向前努力。
為追求公開透明,本計畫所有文件都在網上

South bay salt pond restoration project 
http://www.southbayrestoration.org/

四、          意見交流

 Q: 如何組成有效運作之團隊TEAM?
-   Group Answer: John 表示目前是專職負責本計畫執行與協調,各組織之間簽訂MOU,確保參與度。他不諱言相關協調的確非常困難,[他笑言,要做協調的工作,如果做到每個單位都有點討厭你,而事情能夠執行,就表示你成功了!]。目前團隊中,有八個公立機構,一個基金會提供20%的運作基金)
-   對於計劃目標設定五十年,要這麼長期,其參與可能難度更高,各單位參與度不一,自主性高,所以需要協調。因此提供很多公共溝通管道,加強公共參與。
-   Kim的經驗認為需要政府開頭,但政府未必要擔任管理領導者。
-  有人問到在舊金山灣有許多科技公司,是否也願意挹注本計畫,John坦言也花了不少時間與那些鄰近的高科技公司接觸,然多數不願意投入,認為環境維護是市政府的事,僅有一家公司最近終於願意贊助。



  Q:最終、最主要管理單位是政府抑或私人部門? 臺灣執行相關計畫,特別是對學術單位而言,往往面臨研究經費不連續、政府部門不重視等問題,請教專家的看法。

-   John表示舊金山萬的計畫中地方政府七千二百萬,中央八百萬,地方二千萬募款,鹽業公司也因為有減稅、可因此減少訴訟、面臨NGO壓力、以及考量公司營運效率等多重因素下才願意賣地。
-   Kim 表示印地安河流域原本就是政府土地,所以沒有土地取得問題,主要在於不同單位間需要整合。因此,幾位代表都認為powerful politicians,例如地方民意代表的介入往往有關鍵影響,有委員關心才能有助於推動,而強化NGO參與政治也有重要關係。特別是濕地開發也會引起地方開發商的注意,彼此關係相關錯綜複雜。
-   在座學者指出以雲嘉南濕地、鹽田為例,面臨很多跨單位整合、跨年度整合、經費不連續的問題。
-   專家也提醒可以思考學校的社會責任,他們同樣面臨類似經費不連續的問題,這時候可以透過學校的基金設法持續,至於單位多的問題,就凸顯現行運作並不和諧,Kim認為沒有一定的模式,往往因地制宜,建議可以先找個簡單的地方作為試金石,成為MODEL。在溝通過程中尋找協調方案,溝通。
- John也表示基金運作並不容易,所以他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持續找錢,他的工作也是一年一聘,也在種種努力之下運作了十五年。

-專家們都認同單位協調困難,不過有各單位之間有個共同點:「科學數據」是大家比較不會有歧見之處,對於一個單位強調一個目標,找出共同目標跟各自可以努力的部分。至於團隊組成的歷程?John表示舊金山灣團隊花費三年組成,五年之後才能夠運作順利,所以凡事都需要努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