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16

墾丁國家公園海域 生態旅遊模式及發展策略- 以水肺潛水淨海為例









大家一定都去過台灣一年四季如春的墾丁,也可以知道每年到墾丁旅遊的人次很高。墾丁國家公園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具有海域範圍的國家公園,對於海域生物基礎研究資源調查相對完備。由於其可及性,亦屬海洋型國家公園中遊憩人口最高者,遊憩活動對於海洋環境的衝擊也不可小覷,特別是人為汙染對於環境的破壞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但是過往淨灘活動多針對海岸、海濱,較少針對海下的垃圾進行科學系統化的調查。所以本計畫希望從基礎海洋垃圾調查起步,了解當地海洋垃圾現況,並經由與地方相關業者與潛水人士的認知調查,思考推廣淨灘、淨海型生態旅遊活動作為墾丁國家公園生態旅遊模式的可行性,本倡議倘能成功,對於改善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環境以及提升國人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均能有所助益。





研究方法可分為水下垃圾觀察以及岸上訪談,水下以穿越線法D=n/(2*w)*L (D:密度(/m2)n:觀測之數量,w:最大可視距離(公尺)L:穿越線長度(公尺))進行,目的是為了解潛水點的垃圾組成(ICC協會定義的五大類做區分),並希望了解有無季節差異。岸上部分則藉由訪談潛水客(隨機抽樣)以及業者(利益抽樣),以了解當地業者及潛水客旅遊認知等細節。



計畫審查時,委員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其中一位委員好奇,覺得潛水「觀察垃圾或撿垃圾」跟發展生態旅遊好像是兩件不同的事。說也奇怪,為什麼我會覺得這是一件事呢?想必是因為喜歡潛水的我,看到沒魚的海洋或是有垃圾的海洋,都很憂心,所以想看看自己能做什麼,當然,是基於合理且有科學基礎下的作法。大家還記得嘉義東石漁港外的抹香鯨誤食太多垃圾死亡的事件嗎?以及網路瘋傳的海龜鼻子拔出吸管的影片..我想,盡一己之力,以自身專長去探討去探討發展生態旅遊又可建立海洋垃圾資料庫的可能性,將是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非常感謝墾管處在研究經費的補助,以及研究室團隊的幫忙和黃老師的指導以及在各方面資源的幫助。研究室的羅力學長,凡鈞學長及美惠學姊都在相關研究上有傑出的成果,並陸續發表在國際期刊。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研究也有越來越清楚的方向,真的很感謝老師的支持。一起為更好的海洋一同努力的感覺,很青春~


另外,本研究會在水下進行穿越線法的垃圾觀察,歡迎有興趣的愛海潛水人士(需要有最基礎的潛水證照)一道參與,潛水會支應相關必要費用與保險。

謝謝君珮學姊的宣傳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