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2016

當我們的海洋塑膠回來復仇

當我們的海洋塑膠回來復仇

Dr. Won Joon Shim
紀錄荒野保護協會胡介申專員


謝謝國立海洋大學黃向文老師與荒野保護協會胡介申先生的邀請,他們希望我的演講能提升各位對海洋廢棄物的關注;特別是其中的塑膠、這些我們自己製造的塑膠。


歡迎進入塑膠時代


各位在國小時就學過人類在史前的文化可以分成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但你我這一代,是什麼時代呢?比較全球鋼鐵與塑膠的產量,如果以重量相比,鋼鐵的年產量一直重於塑膠,但若是把重量轉換成體積,塑膠約在1989年已超越鋼鐵。同樣的聚酯纖維的產量已經超過棉與羊毛等天然纖維,我們已經正式進入「塑膠時代」。


全球一年約製造25億公噸固體廢棄物,其中兩億七千多萬噸為塑膠,許多塑膠在陸地上被處理或回收,但每年仍有800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大約等於鮪年捕撈量。菸蒂、食物包裝或容器、瓶蓋、餐具、塑膠飲料瓶與塑膠袋是國際淨灘行動25年來所記錄到最多的廢棄物,這些被設計單次使用的塑膠被短暫的使用分鐘,充其量兩小時後,在海中將存在數百年之久。台灣的海洋廢棄物數據顯示免洗餐具佔了相當高的比例(21%),我昨晚在台灣的夜市發現了原因,本地外帶食物非常普遍,但衍生的廢棄卻沒有正確處置,相比之下韓國外帶食物不如台灣流行,所以免洗餐具在海洋廢棄物中的比例少於1%






特別的是,漁業浮球是韓國與台灣共同存在且普遍的汙染物質,分別佔整體海洋廢棄物數量的7%(韓國佔總量第四)10%(台灣佔總量第三)。以上都是大型海洋廢棄物(macrodebris)數據,如果進一步分析更細小的塑膠碎片,保麗龍碎片約佔了台灣海灘上廢棄物的三分之一。台灣與韓國許多牡蠣養殖業興盛的海岸地區,都面臨同樣的保麗龍汙染情形,嚴重時沙灘會被覆蓋成一片白色。若觀察全球塑膠廢棄物入海洋的情形,各開發中國家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其中東亞與西北太平洋又是汙染最為嚴重的區域。






 海洋塑膠廢棄物的影響

塑膠入海後最廣為人知的影響就是對海洋生物的衝擊,可分成纏繞與入,纏繞常發生在海鳥、海洋哺乳類與海龜身上,或是信天翁、海鷗或鯨豚也常誤食塑膠垃圾2012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所發布的報告顯示受到海洋廢棄物影響的海洋哺乳類、魚類、海鳥與海龜的物種數都不斷增加。






聯合國公布每年塑膠廢棄物對海洋生態造成130億美金的經濟損失。海廢造成民眾的負面觀感,會趕跑遊客、衝擊旅遊業2011年一場嚴重的海洋廢棄物事件造成韓國南方巨濟島(Geoje Island)旅遊業2,900-3,700萬美金的損失。每年海廢在慶尚南道Gyungnam Province造成4,600萬美金漁業收入的損失,而清除復原更需要每年額外花費7,300萬美金。







 過去關於海廢對船隻航行的損失較少被報導,一份研究顯示韓國9%的船舶意外肇因於螺旋槳纏繞。另一份針對海軍艦艇的最新研究則顯示,韓國海軍一年需要處理397起螺旋槳纏繞事件,平均每艘艦艇每年會遭遇2.3起事件。




微塑膠到底有多小?
近年海洋微塑膠的議題逐漸受到關注,微塑膠包含初級微塑膠(Primary microplastics):例如塑膠原料顆粒(樹酯粒)或是個人清潔用品中的塑膠柔珠;以及次級微塑膠(Secondary microplastics):如各種塑膠用品風化分裂後形成的顆粒、碎片或纖維。當海中的塑膠由大到小漸漸碎裂,單一體積變化,數量卻大的驚人,對環境的衝擊也將之變大:數量、生物接觸程度(Bioavailability)、影響生物種類、毒性、偵測難度、清除難度都隨著塑膠體積變小而增加。微塑膠已被證實在地表無所不在,除了被魚類與浮游動物等小型海洋生物攝入,塑膠表面吸附海中或本身在製程中添加的化學物質,也被證實可轉移至攝入塑膠的生物體內。






韓國的案例:保麗龍與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讓我們舉個粒子,告訴你微塑膠的數量可能有多驚人。在韓國,養殖業慣用保麗龍浮球的體積是62公升,每粒浮球在海中可以破碎風化成760萬片2.5釐米的碎片、76億片數微米的碎片、或是7.6*10^18個奈米尺度的碎片,而每年牡蠣、淡菜(貽貝)與海鞘養殖業會淘汰300萬顆舊浮球,部分沙灘每一平方公尺內,小於1公厘的保麗龍碎片可能接近10萬片,可以想見問題有多嚴重。不僅野生的淡菜體內可發現微塑膠與數微米的保麗龍粒子,一種經常被添加在保麗龍中的溴化阻燃劑(HBCDs, 六溴環十二烷是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質),也在淡菜的體內被發現。我們比較生長在保麗龍、高密度聚乙烯(HDPE)、金屬與岩石表面的淡菜體內的HBCDs濃度,發現生長在保麗龍表面的個體體內濃度最高,顯示了毒性化合物的轉移。







這就是為什麼我的題目是:當我們的海洋塑膠回來復仇。因為這些都不是別人的塑膠,而是我們人類自己所生產使用的。我喜歡用「我們吞下肚的就是我們所丟棄的(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throw away)」,來解釋這個問題。



改善塑膠汙染的關鍵:開始行動

雖然塑膠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還有待更完整的研究,但我們應該採取行動了。面對海洋廢棄物的衝擊,身為一個科學家,我的角色是科研發展與提供環境監測的數據,而教育宣導、國際合作、清理移除與源頭減量同樣重要。各種行動方案與策略已經紛紛出爐,例如克服社會與經濟上的障礙,創造減量、重複使用與回收的塑膠循環經濟體系,或是透過社會科學上的措施與修法,提升民眾對於塑膠汙染的意識。但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每個人的行動與改變
以韓國養殖業的保麗龍汙染為例,起初保麗龍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似乎利大於弊,例如政府對傳統產業的保護心態、保麗龍優異的浮力、低成本、與方便的可操作性;相較之下浮球碎片汙染似乎僅造成視覺上觀感不佳,讓各方既得利益者與政府並不想改變。
但是當科學監測、風化實驗、生物攝入與有毒物質轉移等負面影響漸漸在科學期刊上被發表後,我們看到許多正面的改善,例如政府獎勵替代性浮球的研發;補貼業者改用替代性的浮球的部分成本(40%);增加廢棄浮球的回收率(10%提升為30%);並將在2017年限制浮球中的溴化阻燃劑含量。所以,在此呼籲大家,共同合作,開始採取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