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是科學家想知道橈足類會不會吃塑膠微粒,然後他們分別得出有沒有毒嗎?
本周NOAA海洋垃圾計畫(NOAA Marine Debris Program)發表初步結果。
其實海洋生物會誤食塑膠垃圾早已經不是新聞,從鯨魚、海龜到硬骨魚類、頭足類、微生物等相關研究與紀錄在近年如雨後春筍陸續公布。所以科學家是希望進一步了解海洋塑膠微粒到底會不會「進入甚至汙染(contaminants)」食物鏈。
海中最多的生物就屬微生物了,微生物雖然很小,但可是默默的支持的整個海洋生態系與與食物鏈阿。在這項計畫中,科學家(Amy NS Siuda, Kara Lavender, Tony Andrady)觀察橈足類攝食塑膠微粒的情況。
首先要說的是塑膠微粒定義很廣泛,但一般來說塑膠微粒定義在小於5mm,大概就是洗面乳看到的柔珠大小。但是塑膠潛力無限,隨著自然磨損,常常被攝食的塑膠微粒可以更小,通常能被微生物攝食的大小大概是比鹽巴顆粒小30倍這麼小(與單細胞藻類大小相似)。
該實驗中使用的大約1mm長的Acartia tonsa橈足類。(圖片來源:Dam Lab,UConn) |
大家都知道,塑膠經由日曬高溫或是化學侵蝕,都會產生毒性,同時也有吸附其他化學汙染物的情況,更別提若在製造時加入有毒化學添加劑的可能性。部份汙染物有可能會被動物的腸道吸收,並進入身體組織。海洋浩瀚無際,到底有多少化學物會汙染食物鏈目前還不知道,也許不用過於恐慌,但NOAA的研究表示,我們是該開始擔心了。
野生橈足類很聰明,常會避免攝入含有天然毒性的微藻類,所以科學家對於橈足類是否也會避開攝食受到汙染的塑膠微粒感到非常好奇。研究利用 simple bottle incubation 進行,並使用四種”飼料”去觀察橈足類攝食情況,包含:
1. 微藻
2. 未污染的塑膠微粒
3. 污染的塑膠微粒(研究利用三種常見的污染物nonylphenol, decabromodiphenyl ether, and dicholoro-diphenyl-tricholorethane(唸完斷氣)
4. 微藻+污染的塑膠微粒
為了保持藻類和塑料顆粒在溶液中充分混合,利用simple bottle incubation進行。(照片來源:A. Siuda) |
結果顯示,橈足類顯然不能區分未污染的塑膠微粒和高度污染的塑膠微粒。
幾位科學家進一步想計算橈足類攝入塑膠微粒與藻類的比例(不會比較喜歡吃什麼),他們利用automated particle 去計算實驗過程中少掉的顆粒,發現塑膠微粒會有聚集的現象,幾乎與藻類也不可分割,實在很難判別,所以這部份技術上的問題是未來要再想辦法克服的。
雖然不能確定攝入的塑膠微粒與藻類的比例,但是橈足類會攝入受汙染的塑膠微粒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可以說雖然他們知道要避開有毒的藻類,但他們不知道避開塑膠微粒以及受汙染的塑膠微粒,簡單來說饒足類是會受毒物無染的,也可以說塑膠微粒以及其對食物鏈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被證實。
本文摘譯自:
Can Tiny Plastic Particles in the Ocean Introduce Contaminants to the Food Web?
January 10, 2017 by NOAA Marine Debris Program
https://marinedebrisblog.wordpress.com/2017/01/10/can-tiny-plastic-particles-in-the-ocean-introduce-contaminants-to-the-food-web/
NOAA Marine Debris Program
https://marinedebris.noaa.gov/current-efforts/research
Sophia
Soph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